当前所在位置:山东钢铁首页 > 财经新闻 > 正文
财经新闻
2024年中国宏观政策特点:财政稳经济、货币稳债务
http://www.shandongsteel.com 发表日期:2024-03-14 山东钢铁网 [我要打印] [IE收藏]

3月8日,在中国人民大学财税研究所举办的中国财政政策论坛2024年第2期上,与会专家围绕2024年预算报告进行了深入解读,分析今年财政政策和财税改革方向。

西南财经大学地方预算审查监督研究中心主任刘蓉认为,今年宏观经济政策的特点是“财政稳经济、货币稳债务”。

她指出,1996年,中国的广义货币(M2)只有GDP的1.06倍,2022年上升到了2.20倍,M2增速快且量大,财政与金融协同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稳定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。财政政策的作用是通过税收和支出促进经济发展,货币政策是通过适量发行货币来稳定债务。

“这个配合可能会促进我们债务规模特别是今年的万亿(特别国债)能够比较顺利的发行,也支持防范金融风险。”刘蓉说。

中国人民大学财税研究所副所长、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马光荣表示,今年财政政策的基本特点是“稳税、增债、扩支出”。从财政可持续性上来看,稳税可以阻止政府收支矛盾进一步加剧,增债和扩支出与我国宏观经济增长目标相匹配。

他进一步指出,今年财政政策的加力体现在政府举债和支出强度两个维度上。从举债来看,主要体现在发行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,通过中央加杠杆来化解地方政府的收支矛盾和债务风险,为今后的财政政策腾出空间。由于举债和赤字规模的提升,财政支出强度有明显的上升。

“从这两个角度来看,今年的财政政策确实在适度加力。”马光荣说,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有利于扩大内需,兼顾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,统筹发展与安全,增强财政可持续性。

在谈到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时,马光荣表示,改革的基本目标是形成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财税体制,需要在税收、预算体制和债务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。比如,完善增值税制度、推进财政资源统筹,提高预算管理的完整性、落实落细前期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,建立防范化解债务风险的长效机制。

刘蓉表示,要增强财政汲取能力,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人大和中央人大的预算审查工作,深化省以下财税体制改革,解决好中央和地方事权与支出责任的关系,进一步优化债务结构。

以下是其他与会专家观点

辽宁大学地方财政研究院院长王振宇:要将“筑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”摆在优先位置

基层三保(保基本民生、保工资、保运转)的问题在于——隐性债务、隐性供养人员、隐性福利、隐性招商引资政策兑现等构成了地方财政的刚性支出。

在实践层面上,基层“三保”口径不一,上级认定的保障标准和范围到了下级执行困难。地方财政是弱平衡,面临多重压力,多层约束,财政风险不断积累。

要将“筑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”作为财政工作的优先位置。进行责任划分,视为多级政府间的共同财政责任,县级为主、市级帮扶兜底。完成预算的足额安排和全过程信息化管理。建立预警监测应急处置以及严肃问责制度。

海通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梁中华:财政支出预计主要集中在二三季度

中国短期经济面临一定的困难和挑战,需要政策端积极发力。

中国经济的优势在生产端,前两个月的出口数据表明,中国制造业生产在全球占据较大优势。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在需求端,特别是房地产行业需要进一步稳固。

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,今年宏观政策会更加积极地稳增长来支持经济发展。就财政政策而言,收入端要进行减税降费,支出端结构要有所调整,向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倾斜。我们认为,今年财政政策会适度发力稳增长,节奏上或主要集中在二三季度。

货币政策方面,强调“灵活适度、精准有效”,“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”。我们认为,预计2024年货币政策或进一步稳健宽松,政策利率仍有调整空间。

对外经贸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李明: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五大方向

一是预算资源统筹问题。从预算体系来讲,就是四本账之间的统筹。重点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、政府性基金预算与一般公共预算的统筹。一方面要进行顶层设计、机构改革、职能优化,另一方面是在技术层面进行突破,更好推进财政管理的智能化。

二是将工作重心放在绩效管理上。当前在绩效管理方面还有大量进步空间,特别要发挥绩效管理对资源配置的引导作用。

三是重构预算治理体系。我国预算治理体系已经比较完备,未来需要更多侧重于治理效能。建议增强对预算管理中关键领域的关注,多方面形成合力促进治理绩效的提升。

四是支出结构转型问题,这是下一步财税体制改革的重点,也是激发财政政策质效的关键。

五是转移支付分配问题。转移支付在分配、使用和管理过程中不规范,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财政政策的效能。

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常务副院长石绍宾:推动新质生产力主要载体在产业

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已经成为非常突出的问题。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密切相关的是新质生产力,推动新质生产力主要载体在产业。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需要两大举措。

一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,特别是从财政层面上拿出专项资金突破短板,增强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,强化对制造业支持,落实相关税收优惠,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转型,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;

二是加大对科教兴国和教育科技的支持,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,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需求,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。实现颠覆式技术创新来推动产业结构的创新和优化。
[关闭窗口]
相关新闻
重点企业推荐
联系我们 | 会员注册 | 友情链接 | 本站声明 | 站点公告
山东钢铁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18056053号 客服电话:0532-85900289/18661609226
鲁公网安备 37020302370423号
Copyright©2003-2011 shandongsteel.com ALL Right Reserved